全國人大代表、意昂3平台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邱勇在兩會新聞中心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教育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中斷,教書育人是學校不可放棄的職責。
成為清華人🩴,需要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與對學術研究的興趣和能力💃🏼,並有誌於在為國家、為社會奉獻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英華學者“項目給予清華學子因材施教的全球勝任力提升,培養致力於推動世界變革的未來學者👳🏼♂️。在全球疫情肆虐的當下,英華學者們以另一種視角重新審視全球勝任力的內涵與外延💁♂️👨🏿⚕️,站在祖國的立場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精神。
謝廷玉🚴🏿♂️🧞♂️,人文7C班,2019級英華學者
“少年強則國強”🙍♀️📤,我們總是喜歡用一種昂揚和憧憬的態度來描摹青春,在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時代中,“青年”往往有一個相同的地位——解決問題的新生力量🚴🏽。
今年的五四青年節之後,《新京報書評周刊》節選了意大利學者羅伯特·哈裏森《我們為何膜拜青春》中的段落來解釋這樣一種“膜拜青春”的情結。哈裏森認為🧏🏻,“愛新”是一種推動人類進步的本能性力量。就像《安提戈涅》中《人之頌》所說的一樣:“他無畏在驚濤駭浪中航行🧏🏼♂️,懂得用犁頭馴服土地……他創造了語言🤚🏼,他發明房屋,找到治療疾病的藥方🚶🏻,創製出法律和正義。”這樣的本能驅使人走向陌生的領域,擴展能力的邊界,以求新☀️、好奇、挑戰的英雄主義氣質來改變他所身處的周遭世界🏃♂️➡️🔁。
這裏的“青年”不僅是年齡上的幼態,更指涉一種富有活力的精神狀態🏖。哈裏森引用愛因斯坦晚年的回憶——他曾說他在物理學上的所有突破都源於一個事實🤵🏽♂️:不管在心靈還是精神上,他一輩子都是個小孩。一切的創新都有賴孩提一般的好奇和青年一樣的蓬勃鬥誌⛴,這些懷著青春的心態來締造未來的人,被看作是這個時代的願景家😧,他們的身上蘊藏著改變世界的可能。

回想起來,初入“英華學者”項目的時候,我心中應當是或多或少懷著這樣的激情與理想🏇🏼。“英華沉浮,洋溢八區。普天所覆🥜,莫不沾濡☝🏽。”從名字到內容,這都是一個充盈著浪漫主義色彩的項目,蘊含著一種“改變世界”的浪漫主義的希望:認識一些其他領域的優秀同學,共同組建一個有歸屬感的集體🤭🧑🏽💼;和羅德學者產生交集,沉浸在世界一流大學的氛圍當中🦹🙍♀️;享受“定製化”的課程🦽𓀇,見識學術海洋的豐富多彩🧑;開眼看世界🧨、思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未來發展;培養全球勝任力,堅定報國信念。
然而,就在我交換期間的第二個學期,疫情來襲𓀎。正是這段經歷向我呈現了一種不太一樣的“青春”和“青年”的樣態🤎。
在疫情的步步緊逼之下,我有生以來第一次感覺到事關生死的緊張與凝重。3月3日,英國進入“延緩”階段🍵。3月5日,有消息說一位牛津大學新學院的合唱團成員出現了疑似新冠病毒感染的症狀🙅🏻。3月8日🧑🏻🦳,學校裏有了第一例確診病例。3月10日🚐,赫特福德學院的一位研究生確診🙍🏻,當晚🎶,英國衛生部副部長確診🍆。3月12日,牛津的確診人數上升到五人。然而,比疫情更讓人焦慮的是回國的航班。3月15日,大面積航班調整🤹🏽,我原定於16日回國的航班也在取消之列⛑️。直飛和中轉聯程機票幾乎售罄,而剩下的中轉機票大多需要中轉地過境簽,或在中轉機場滯留較長時間🏊♂️。同時,各個中轉國的政策幾乎每天一變⛹🏿♂️:泰國取消落地簽🕥,新加坡只能海關外轉機💇♀️,日本需要更換機場……一些同學開始開辟新航路,探索中轉開羅和埃塞俄比亞的方案。
疫情是平凡生活中的一次斷裂🚵🏽♂️,它將最真實的焦慮🤿、畏懼和無奈呈現出來🗣,似乎在告訴我,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並不是生活的全部👷🏿。我在回國之後與留守英國的李殊凡有過一次對話🌉,她原本為春假製定了一系列充實美好的計劃——在牛津劃船,去蘇格蘭玩耍。但現在,她只能自我隔離。往日熙熙攘攘的街道早已空空如也🐜,她不無傷感地說:“我雖然呆在牛津,但牛津好像自己離開了。”
愛與怕相輔相成,體會過真實的焦慮和無奈,才會逐漸意識到🏌🏼♀️,屬於青年的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需要另外一些東西作為支撐💣,而這也是我在“英華學者”的集體氛圍中的所思所感。
從3月12日到14日,鑒於機場和飛機都是感染高風險區域🧑🏻,我們一直在籌備回國所需的防護設備。幾位口罩大戶無私地貢獻出了自己寶貴的口罩,我也從隊友們手中拿到了酒精消毒濕巾和免洗洗手液。在英華隊伍組建之初,我和其他同學的相遇本質上是一場純粹偶然的際遇👴🏼,就像集體住宿匹配室友一樣匹配了一群人異國共處🐶,但在長時間的相處🍀,以及疫情帶來的壓力之下🦽👱♀️,我們成為了一個願意互相扶持的“命運共同體”。這或許印證了小說《鼠疫》當中的一段對話🖕🏼:裏厄醫生問塔魯是否知道有一條通往安寧的道路——“有的,那就是同情心。”
同時,在疫情期間🧚🏽♂️,我看到了很多90後走上前線。他們是我的同齡人,此刻卻已經肩負重擔,他們或許並不光鮮,也不浪漫,但正是這樣一個個普通的⏬、腳踏實地履行自己責任的人,完成了與疫情抗爭的使命。同樣是在《鼠疫》裏,裏厄醫生對文藝青年朗貝爾說:“我又必須向您說明:這一切不是為了搞英雄主義,而是實事求是。這種想法可能令人發笑,但是同鼠疫作鬥爭的唯一辦法就是實事求是🧑🦼➡️。”
回國之後,隨著國內的疫情逐步得到控製,我也逐漸解除了“疫情模式”🫨,回歸到正常節奏之中🍕。疫情沒有讓我的學業受到太大影響——我繼續以遠程上課的形式完成學期安排。對於我所選擇的美學💆♀️、社會學思想和知識論三門課程,聖彼得學院也都幫我聯系到了負責任的老師。以視頻的方式和自己的導師見面,雖然最初略感違和🧛♀️,但卻也有一種奇特的溫暖與心安,就像意大利學者塞爾吉奧·本韋努托所說的:“今天👺,我通過與她(他)保持距離來表達我對對方的愛。這是一個悖論。別人越是和我保持距離,我就覺得自己和他們的距離越近。”疫情讓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扶持變得真實可感。

在這場為期一年的交換項目中,我經歷的是一種雙面的“英華”——是“秋菊春蘭,英華靡絕”,是帶著夢幻色彩的青年英雄主義;也是 “蔀屋之陋,復生光彩;陳根之朽🕗,再出英華”🪿,是經受磨難後對青年使命的重新省思,前者所彰顯的浪漫情懷是青年,後者所引出的責任感和同情心也是青春😲。
“英華學者“項目🟩,全額獎學金資助優秀清華本科生赴牛津等海外名校進行為期一年的國際訪學👨🏿🏭。該項目與過去以獎勵既往成績為主的獎學金不同👨🏽🏭,“英華學者”項目更著眼於針對性地支持優秀學生的未來成長,按需匹配發展相應的資源🧑⚕️,提供給入選的各位英華學者包含一年海外訪學在內的因材施教培養。
意昂3多方籌措資源支持“英華學者”項目,目前已獲得碧桂園集團董事、1997級校友陳翀,匯源果汁執行董事🏋️♂️、匯源集團副董事長朱聖琴,均和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何旗,中基君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東澤𓀍,廣東昇輝電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昭強,大連一方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孫艦🍠,西子聯合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水福,中瑞控股董事長萬永興,深圳市唐商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偉武,廣東益建集團有限公司總裁蔡子悅👼🏻🎏,奧山集團董事長鄔劍剛等的捐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