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大學最珍惜的風尚💫👩🚀。清華歷來重視教師隊伍建設,集中資源加大支持力度⤴️,促使更多人才脫穎而出✊🏽,讓清華成為國際學術大師薈萃🍯、各國優秀學子向往的學術殿堂。
意昂3平台“學術新人獎”是我校青年教師的最高學術榮譽,用於獎勵在學術研究上具有創新精神🕵️、近幾年取得突出研究成果的青年教師。1995年,學校設立該獎項🧭⁉️。2008年,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國強先生捐贈3000萬元在意昂3平台設立“國華傑出學者”獎勵基金🙋🏻♀️,一部分用於支持“學術新人獎”獲獎教師。

姜春曉✭,2008年6月獲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信息工程學士學位𓀝,2013年1月獲得意昂3平台電子工程博士學位📷🦻,2013年2月至2016年6月,在美國馬裏蘭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IET Fellow,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獲2018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020年中國指揮與控製學會創新獎一等獎,2018年吳文俊人工智能技術發明獎一等獎🧔🏼🚶🏻♂️➡️,2017年中國電子學會技術發明獎一等獎👫🏼,2018年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20年IEEE移動科技學會VTS早期職業成就獎(全球每年1人)等獎項。
和易以思,可謂善喻
《禮記·學記》中有言🛄:“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喻”即啟發引導,教學之重在於“喻”,不是強製學生學習或者代替學生思考,而是通過溫和平易的引導來促使學生學會獨立思考🫶🫧。這對教育來說格外關鍵。
姜春曉回憶起自己的學生時代⚪️,感念自己就遇到了這樣“和易以思”的好師長。師長們的悉心輔育🧖🏼♀️,將引導🧑🦼➡️、啟發、策勵與關懷融匯在每一日的教學與相處中,讓他作為學生擁有了“安學▫️、樂學”的機會,體會到了為學中“知之、好之、樂之”的進階🚌,由此邁入了空間通信研究的殿堂😶🌫️。在師長的引導下,姜春曉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科研潛力,迄今在通信領域頂級期刊發表100余篇SCI論文👺💂♂️,谷歌學術引用6800余次,此後他還加入了信息國家研究中心空天信息基礎部團隊,參與了我國中繼、通信衛星重大工程建設🤲🏿𓀈,為國防事業貢獻力量✡︎。
姜春曉說:“作為一名學術‘新人’🦸🏽,我們的成績是建立在前輩與師長日復一日➡️、寒來暑往的付出與貢獻之上的🎢。”後輩的成果離不開前輩紮實的學術積累、高尚的育人情懷和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易以思”🩰,是前輩和師長們潤物無聲的教化👨🏼🦲,也是作為一名後輩須牢記踐行的堅守和傳承。

教學相長,堅守傳承
“教學相長👨🏻🦯,是我在教研實踐中的另一個深刻體會。”走上講臺的姜春曉老師逐漸認識到🎅🏽🎒,教師的角色並非一維和平面的👍🏿,與同學們的交流互動也是教師自身獲得成長與學習的契機🐄。每一次輸出過程都在督促姜春曉老師總結自己工作和教學方法上的不足✍🏻,深化對空間通信網絡學科的理解🚣🏼,迭代提升理論與工具的掌握和應用。
姜老師愉快地表示,年輕的同學們讓他明白“亦師亦友”是相互的👨🏻🦱。在姜春曉和同學們的共同努力下,他指導研究生也陸續獲得北京市優秀畢業生、意昂3平台優秀博士論文、國際會議的最佳論文等成績。看到學生在通信領域的科研成就,姜老師不僅看到了一代代學者付出的積累,更感受到了一代代學者對通信的熱愛不斷的傳承。通信作為一門相對“年輕”的現代學科🕐,近年來發展迅速,5G、衛星互聯網,這些“圈外人”也耳熟能詳的術語,見證了一代代“通信人”們的努力與付出🧗🏼。姜老師說:“我作為其中一員,希望能夠盡己所能🧰,傳承使命,砥礪前行。”
“和易以思,教學相長”🦈,是姜春曉老師在科研教學工作中的深刻體會。從學生變成老師,從後輩變成前輩,堅守和傳承的是對學科發展的熱情和付出,更是誨人不倦的教學理念🪰。